大型纪录片《生活的味道》4月6日摄制组一行在淮安古文楼酒店开拍。文楼蟹黄汤包是文楼饭店的特色面点,文楼饭店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淮安河下古镇,这里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从清嘉庆22年(1817年)起,文楼蟹黄汤包就已“味盖三城,驰名京都”,成了官宦、商贾们到淮安必尝的美味佳肴。2009年6月,文楼蟹黄汤包制作技艺被江苏省文化厅认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文楼饭店被江苏省商务厅公布为“江苏老字号”;1997年文楼汤包被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中华名小吃”;1999年11月被江苏省贸易厅、江苏省烹饪协会评定这“江苏名小吃”。

文楼蟹黄汤包美名远扬,得益于漕督、盐商的青睐和百姓的口口相传。一直以来是官宦、商贾们宴请贵客必上的美味佳肴,其代表了淮安最具特色的面点,制作技艺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是唯一的。 历史悠久的“文楼”,成为一个美食文化,不仅与其本身制作独特有关,还与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淮安是漕运要冲,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这里交汇,境内水网交错,鱼肥蟹丰,它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兹养和孕育了这里的人民,被称之为“行走在水上的民族”。每到丹桂飘香、菊华盛开的季节,“文楼蟹黄汤包”便会应时上市。重阳节登高、赏菊、吟诗、饮菊花酒等习俗,在淮安这座古老文化名城却被自然演绎成吃汤包的风俗。

近200年来,文人墨客为文楼汤包题诗作赋,“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至有谚云:“文楼汤包,吃得等不得。”

文楼汤包最初由陈海仙创制,汤包用酵面皮的蟹黄猪肉包子,皮厚馅少,后来店主陈海仙将酵面皮改为水调面皮,馅改为蟹黄、母鸡、五花肉、猪肉皮等煎熬的汤料,经冷冻成脂膏做成汤包经高温蒸熟后馅心变成液体汤汁,故名“汤包”。文楼汤包在吃法上非常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是文楼汤包原吃法真实写照,如今文楼汤包在保持传统吃法的同时,增加吸管吸汤的吃法。

《生活的味道》纪录片选材于老百姓日常吃到并易做的大众美食,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选材的大众美食不论男女老少都离不开的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将获得广泛的观众基础。同时“乡愁”也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本次《生活的味道》是带着对文楼汤包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汤包的热爱中,品读到生活、味道、人的和谐统一。本次拍摄同时勾起的不仅仅是对汤包的垂涎,还有对汤包流泪的冲动。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QQ:211544606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