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秋10月,深圳迎来了经济特区成立40週年纪念日。国家最高领导人继2012和2018,关键节点再度南下深圳,此时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逆全球化浪潮叠加和世界经济衰退之複杂背景,中国政府再度委以重任给深圳这个曾经以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命运,赢得世人关注的边陲小镇,在特殊历史关口,推助中国转轨换道,步入历史新纪元。

  临近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并将审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国家适时出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授予深圳特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更多自主权,以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给人良多想象空间。

  该「方案」旨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开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徵程」。主要目标聚焦在要素市场化并在营商环境、城市空间等领域採取重大改革措施,做好全面开局准备,同时加强法制化和国际化建设、推进制度构建、複製和推广创新成果,到2025年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标志性突破,为全国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作出重要垂范。

  科技创新方面,“方案”要求加速科研成就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及建立国际化人才机制等举措被允许先行先试;在资本市场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试点及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的国际合作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在医疗、购房、就业、教育、交通及社区服务政策上为港人提供更多可能,到2035年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创意之都」。

  「方案」著重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数据产权及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深圳「以规则衔接大湾区合作发展,发挥前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田功能,完善法制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在示范内陆地区的同时,加强湾区建设、为港澳台进入大陆腹地发挥桥头堡之功能。

  深圳特区成立40週年之际,国家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中央从全局出发,推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战略部署,是发挥深圳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和先行示范区进行创新改革的全面探索,也是国家以27条举措和40条授权事项一揽子清单式批量方式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香港「星岛日报」援引中共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话说,深圳准备著力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勇当驶向中华民族复兴彼岸之第一艘“冲锋舟”。

  日前,美日印澳形成「四国机制」。在中澳政治紧张,经贸遇冷,德法援手力挺,竭力围困中国的恶劣国际环境下,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模式。中国 不能没有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强化内需和刺激消费,完善和健全内部产业链之阶段性举措,增强引进来吸引力和走出去竞争力,更高层次全方位改革开放,高水平高质量因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政治大局,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及制度优势释放充分,但改革模式和发展机制遭遇瓶颈。权力架构亟待重新定位。中央和地方权责划分和利益分配、部门职责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以及群众利益社会公平的均衡多组关係均呼唤创新。去年8月,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之重大决策,今又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改革正向激励机制,引致国内外专家迅速反应。

  英国「经济学人」视「深圳奇迹」为全球逾4千个经济特区中头号成功典范。四十年再出发尤须庚续和弘扬敢闯敢试、埋头苦干之特区精神。直面逆风逆水外部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提高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圳有能力承载国家赋权,做好湾区引擎,推进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承认过往逾200余次到访中国,近距离观察深圳,认为深圳是「头脑风暴」式魔幻之城。如若深圳街头走一圈或者地铁车厢看一眼,任何人都会为这个平均年龄20出头的活力城市而印象深刻。也必定会为这个在「春天的故事」中「走进新时代」的一夜之城而震撼。「财富」主编克利夫顿-莉夫深有感触地说,越来越多全球500强驻守深圳。相信有创新助力,多家深企,特别是民企,有望衝击世界500强。

  深圳创新活力充沛,市场环境宽松,目前拥有创新载体2214家,9成以上研发机构、研发资金和专利发明来自企业;前海从零做起,十年注册企业增长50倍,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152.6亿元。以「制度创新策源地」为名的前海平均3天一制度,近年来制度创新573项,其中全国首创226项,全国複製推广58项。「先行先试带动全局发展,永立潮头引领时代进步」。特区成立40载,而今迈步从头越,可能正是中国进入新纪元的最好诠释。

  深圳最大魅力还在于其享有「立法权」和内地城市未必具备的地缘优势及创新机制。创新立法机构本身的改革,实现立法方式转型将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不无重要。自建立经济特区,深圳创造了千馀项全国第一,很多惊人指标的诞生和枯燥数字的背后,蕴含著特区人的热血奋斗和能量释放,又说明「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但更重要的是「特区改革创新条例」对改革的保障激励制度,成就深圳成为亚洲前五位且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计划经济根深蒂固前提下,深圳经历了尝试和挑战,亦历经心酸和磨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依然有条件有资格承担国家深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之责。深圳乃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尤其在深港合作方面,如何能够把港澳和内地人力和资本成功对接与有机融合,依然需要制度探索和机制创新,从而消弭地理藩篱和体制边际。

  国家主席14日莅临深圳出席特区成立40週年大会。港澳特首及对深圳建设贡献卓越境外人士亦有获邀。香港特首和其管理团队研究部署,押后「施政报告」并与前日(12日)下午率政府代表团赶赴深圳。香港特区政府高层表示深港双城唇齿相依,同样受惠于改革开放,此活动有助于深港更高层次合作,主要目标是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与内地融合,推动湾区建设对后疫情香港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有政治学者与战略观察家认承认,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化莫测,未来全球形势依然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然而,经过世纪瘟疫之灾和中美全面角逐,中国政府经受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和考验。有人形容中国政府卧薪尝胆,也有不乏苦练内功之描述。在政治经济风暴中经历磨难和历练,因此在权力架构,管治水平和制度信心诸方面更加成熟和富有定力;在政党建设、社会结构、民生民情方面亦更有想法。

  学界认同中国人聪明、勤奋爱学习。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政府目前均堪称学习型政府。学者型官员及博士县市长充盈中国基层管治队伍。在中国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三农经济各个维度默默深耕,尤其践行在中国县域经济第一线,为国家进步和成长兢兢业业,恪守职责。他们和以往好大喜功、不学无术和道德缺失比对鲜明。有学者认为美国的自残当成就了中国。其实,「中共是有理想的政党」,它来自于民服务于民,国际社会冀望中国引领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刻骨铭心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空穴来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亦未必空中阁楼。深圳特区成立四十週年纪念活动既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之里程碑,又是转轨换道、全面佈局、升级管治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之标志。以人为本、简政放权、激活大市场、释放创新力。中国实现大突围,指日即可期。

  境内外学者对「方案」的主流诠释乐观。该方案恰似一面旗帜,其聚集性和辐射特徵可见一斑。有人把特区在土地政策方面权责比肩直辖市堪比国务院,又把完善劳动力流动制度比作直接改写劳动法。有了「尚方宝剑」,其热词和亮点不仅逾越现行政策和制度,而且在金融、科技、人才、医疗、教育及住房民生多领域不断外溢和延伸。对标国际大都市,自信填充国际多领域空白,在不同行业及其上下游探索和开发空间无可限量。

  也有境外学者偏锋解读,认为中国太多大政策出台。仅1平方千米落马洲河套地区因思维不同和规则不兼容而「过河」(深圳河)困难;前海、横琴、南沙及海南等21个自贸区雷声大雨点小落地慢;也有人戏称深圳是政策工厂,惯于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续性,甚至没有当年杀出一条血路之责任担当。事实上,一个14亿人口大国,每个地区和不同阶段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尽相同,作为一盘棋战略谋划统筹兼顾是必然的;深圳是中国最早成立也是实践最成功特区。敢闯敢试,有错就改是深圳的基因。顾全大局、抓大放小又是特区进步之魂。不过,中美对抗和冠病爆发或是高层痛定思痛下决心之最大推手。

  两天来,更多专业人士对「方案」就事论事,议论评估,就深圳及大湾区利好展开分析。从更高层面看,该「方案」其实就是一份时代宣言,既昭示了中国政府引领国人走向未来,亦同时绘就了复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之蓝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应对冠病这场旷日持久你死我活争斗中,有的仍在挣扎,有的依然迷途不返,但中国率先登上抗疫战争制高点;中美全面抗衡,西方极限施压,中国不屈不挠,在自我建设过程中,为人类共同命运正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作者邢云超系香港知名社会学学者,英语言文学教授及剑桥智库创办人;兼任“中国日报-天下专栏“作家和香港”紫荆-名家专栏“时事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QQ:211544606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