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地处高黎贡山南麓的怒江、龙川江之间,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辖5镇5乡121个村(社区),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总人口27.3万人。基本县情主要体现“边疆、山区、侨乡、滇西抗战主战场”四大特点。边疆:龙陵县与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隔怒江相望,国境线长19.71公里,有省级通道1个。山区:全县山区面积占98%,境内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森林覆盖率达73.62%。侨乡:全县华人华侨12.9万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之一。滇西抗战主战场:龙陵松山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是中国抗战反攻收复的第一块国土。
近年来,龙陵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引领,坚持“一个责任体系、两个融合发展、三个引领传承、四级共治机制”的“1234”工作模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突出“一个责任体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上下联动、系统推进、严密组织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龙陵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龙陵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龙陵县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9+N进”工作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族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制;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县财政安排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和县委政治巡察、重点工作督查、年终综合考评及基层党建考核内容,形成挂牌督战任务清单;聚焦“9+N进”载体,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创建了省市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5家,凝聚了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注重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处级干部4名、科级干部51名、县管职级干部26名、非县管职级干部51名,占比超过少数民族在全县人口中的比例,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切实履行好创建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督查责任,着力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注重“两个融合发展”,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以“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根本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双融合、双推进。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3.71亿元,全面落实稳岗就业、产业奖补、返贫防控等精准帮扶措施,全县10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21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121个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527.6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35.76万亩,农村饮水管网入户率达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所有村委会、村完小和村卫生室,各族群众住房安全稳固,全县80个贫困村、15737户6453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实现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兑现了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目标,确定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文旅扬县、人才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打造绿色硅材、石斛、旅游“三个百亿级”产业,努力将龙陵建设成为绿色硅材全产业链基地、中国石斛之乡、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2020年实现绿色硅材产值70.5亿元,实现石斛产值2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50.1亿元。统筹推进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治理现代化,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在沿边村寨实施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278个,投入资金2.79亿元,边境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扎实开展“四红五边六联”活动,边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旗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和国门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23亿元,增长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实现人均生产总值 44972 元,增长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55元、1262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7.4%。
强化“三个引领传承”,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以“政治、红色、文化”引领传承,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团结进步史作为县委理论中心组及各级党组织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县委党校和各级党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教学内容,作为基层宣讲团和火塘课堂、指尖课堂、广播课堂、流动课堂、实践课堂等“五小课堂”宣讲内容,全县共举办各类宣传培训6000余场次,进一步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红色基因效应,先后建成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李鑫故居、朱家璧故居、西山坡党史人物陈列馆、西山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抗战文化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训教育纳入课程设计,培训各族干部群众5万余人次,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践中不断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全县涌现出了郑垧靖、邵宗智、郭玉琴等一批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创建出了木城乡、勐糯镇、平达乡等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推进示范县创建的内生动力。
围绕“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的目标,建设象达侨乡特色小镇,引导海外华侨为龙陵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持续塑造“忆滇西抗战、赏黄龙美玉、浴神汤奇水、游山水田园、品仙草石斛”的全方位旅游体验,打响龙陵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三张牌”,成功创建松山大战遗址公园4A级景区、勐糯大寨等3A级景区7个、象达镇红色朱家庄等1A级景区2个。积极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繁荣发展,扎实开展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64个省市县非遗保护名录项目、76名省市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全县各族人民永不磨灭的“龙陵文化记忆”,抗战史诗剧《巍巍松山》、红色剧目《云岭星火》、傈僳族舞蹈《跳竹铃》、阿昌族舞蹈《阿昌汉子》等文艺精品蜚声滇西大地,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理念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构建起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立“四级共治机制”,筑牢边境安全稳定铜墙铁壁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平安龙陵建设紧密结合,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一体推进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社会维稳、基层治理等工作,坚决筑牢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大力推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模式和县、乡、村、组四级边境管控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龙城飞将”专项行动,形成了“3户5户”联防联控社区管理责任和“一屏观全县”“一网管全域”的智慧管控模式,坚决扛起“不让疫情过怒江”的重大政治责任。强化“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联动作用,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全县79276户居民共建立16525个联防联控网格小组,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境内外联防联控,探索形成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构建出“党建引领联抓、快速处置联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问题联治、特殊人群联管、平安建设联创、边境管理联控”基层治理格局,实现了边境可管可控,社会和谐稳定。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切入点,从5174户20913人各族群众居住生活、文化活动等日常环节入手,推行各族群众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深度发展,让各族群众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围绕“三不增一转化”的党建引领农村宗教治理工作要求,对照宗教治理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及考核清单,严格落实“四带四必”工作机制和“四查看一报告”制度,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培养宗教教职人员和宗教界代表人士,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密防范境外渗透,在县内依法登记的20个宗教活动场所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基层宗教专干20名,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齐抓共管的宗教治理格局,全面提升边境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殊荣,综治维稳责任目标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至2020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龙陵县创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