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运河牡丹文化周(4.28-5.5)圆满落幕,本届文化周以“牡丹+”为主线,串联非遗传承与国潮创新,为京津冀区域居民打造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京郊文旅盛宴。
传统艺术表演:奏响文化传承乐章
文化周现场,张庄村运河龙灯穿梭于林下花海,矫健灵动。非遗京东大鼓、西河大鼓韵味独特的唱腔与茶百戏的雅致表演交相辉映,民俗小车会以诙谐表演展现市井百态。精彩的传统艺术表演,讲述运河故事,传递民俗风情,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手工艺:匠心雕琢岁月之美
非遗show场内,葫芦镶嵌、剪纸、泥塑、牡丹瓷、绢花吹糖人、面塑、合香珠、黄厂铺纳纱绣、手编扫帚等众多非遗手工艺汇聚一堂,匠人们各展绝活,将精湛技艺呈现在观众眼前。
“葫芦康”第四代传人康驹祥,仅凭精湛手感完成葫芦镶嵌,无需打线、测量,作品布局精妙,兼具艺术美感与“福禄”“多子”等民俗寓意,其作品曾获“北京礼物”的称号。无极县王分棉出身剪纸世家,作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以剪刀为笔,其作品不仅被国内外文化、文物部门收藏,还在众多赛事中屡获殊荣,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
70 岁的民间泥塑手艺人张世芳,以“一生一事” 的坚守深耕捏泥人技艺 60 余载。未入师门的他靠观摩、自学与实践成长,独创根据真人现场快速捏像的绝活,最快 54 秒即可完成写意造型。如今,这份从兴趣到生活的手艺,虽难以商业化批量生产,但传承本身已成为他最大的快乐,也映照出众多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之路。
洛阳牡丹瓷以高岭土为媒,经七十二道工序凝练牡丹神韵,成就“永不凋谢的国色天香”。绢花艺人以丝绢为材,制作出的形态逼真、色彩绚丽的“四季花”,再现“宫花”风韵。
糖人吹塑大师王洪岩团队以精妙技艺现场塑造花鸟人物,通过故事化演绎赋予传统糖塑鲜活生命力;河畔香局复刻千年香道配方,结合现代设计,让合香珠从古代 "香水挂件" 蜕变为兼具古典韵味与时尚气质的文化饰品。
在漷县镇政府推动下,黄厂铺纳纱绣联合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的专家团队,通过课题研究、创意设计等方式,推动纳纱绣技艺创造性转化,构建起 "设计研发 - 工艺制作 - 产品生产" 的完整产业链,有效带动村民就业。传承 4000 多年的非遗手编扫帚技艺,在当代创新升级,融入现代元素,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荣获 “北京礼物”大赛铜奖并入选通州区区级非遗名录。
这些非遗技艺以创新之姿诠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生动实践。
国潮实验室:文化符号的场景化转译
此次文化周推出的运河牡丹主题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与北京光华纺织集团京冠时尚公司联名推出的「牡丹枕巾」,复刻经典国民纹样,通过现代设计重新融入家居生活;联合尧舜牡丹等老字号品牌及民族护肤企业,推出牡丹系列护肤产品,将牡丹花瓣活性成分应用于现代美妆领域,传承东方养颜智慧。
中国九大原生牡丹明信片套装,带大家认识中国珍稀野生牡丹。含土培发芽的牡丹种子明信片更是别具匠心,当种子发芽时,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延续,更承载着文化周的花香与故事,成为牡丹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这些文创产品生动展示了传统文化元素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2025运河牡丹文化周以“牡丹+”的模式重构消费场景,实现了从“观赏符号”到“美好生活提案”、从“文化符号”到“产业引擎”的转变。在这里,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共舞,非遗基因与产业创新共生。这场传统文化与国潮的精彩邂逅,不仅为游客带来了难忘的文化体验,更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